Wednesday, July 4, 2007

【閱讀】正常童年想像的斷裂

《一刀未剪的童年》(Running With Scissors)
By 歐各思坦.柏洛斯(Augusten Burroughs)/陳佳琳 譯。
台北:遠流,2006。

不只是譁眾取寵

柏洛斯的嘲諷筆觸與輕快敘述節奏,讓我們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輕易地看完這本書,但不止於吸引人的新奇驚異故事。回頭反芻會發現,柏洛斯並不是用一種單一面向的單純/世故眼光,來面對與處理這些故事或者說是人生經歷。他讓我們看到他的心情、處境與態度上的「轉折」。這些細微的轉折與權力的流動,如同歐各與男友之間的關係,必須要放回其關係脈絡才能理解。

在他的故事與經驗中,「世界不是只有黑白兩色,事物的標準也不是只有一種」,不僅是蒼白的空口話語,而是血淋淋活生生的存在。

「應該」只是個屁話

柏洛斯戳破美好童年的集體想像。他讓我們知道,嘿!有人是這麼過了他的童年喔,根本沒有那種「應該」要怎樣的童年。同時也拉斷了社會上對於「關係與比重」 的既定正常認知,不該就是一個「應該set」。舉例來說,社會所給予位置(positon),有時候真的只是個位置,不代表具有較高或低的道德觀念或相關衍生的連結意義。如同教授、詩人與精神醫師普遍被認為具有較高的社會位置與道德標準,但歐各的父親是嚴重酗酒的大學教授,毫不在意他的存在,母親是罹患躁鬱 症的女詩人,情人比小孩重要,至於養父則是有著手淫室會將大便形狀視為神旨的精神醫師。更遑論書中關於性的部分,更是挑戰了性「應該」有的關係與樣貌。

有人是正常的嗎?
如果多數人都有同樣或類似的經驗,是否就不算異常?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有那種全然符合國家社會標準的完美道德人種存在。連機器人都偶爾會短路發脾氣,何況是「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或許承認自己有著或多或少的「小小怪癖」。即便如此,依照不那麼嚴謹的「世俗」標準,《一刀未剪的童年》書裡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應該要住進杜鵑窩裡再教育,至少他們不能稱得上是所謂的「正常/普通/一般」人。

據作者所言,這是真實發生在他童年時期的人、事、物。也就是說,真實存在於現在社會,即可能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想想,如果這本書是台灣人寫的,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那種驚訝可能就不止於只是覺得這些事情好笑跟有趣。想想,書中的「聖經指」好像是很好玩的遊戲,但若你的生活必須依照聖經指的結論行動,那會是多麼恐怖又正常的狀態。

倘若這些是事實,倘若這些是常態。那我們該恐懼還是該開心?恐懼於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地「正常」,還是該開心原來大家也跟我一樣過著不是那麼「正常」的生活?

***

以下為我喜歡的引文。

但是她真的愛他,我相信。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愛一個不值得的人,因為對方就是你唯一的所有,因為任何關注都比沒人關注你好。

為了同樣的理由,有時候把自己割傷流血就會心滿意足。在那些灰濛濛的日子裡,早上八點跟中午時分完全一樣,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也不會發生任何事情的日子裡,你在水槽裡洗玻璃杯,然後玻璃杯破了--不小心的--結果劃破你的皮膚。而後出現讓人震驚的紅色,一天中最為明亮的色彩,充滿活力,嗡嗡作響,你自己的血。有時這樣是很不錯的,因為至少你知道自己活著。(pp.161-162)


從來沒人告訴我該做什麼。當我與我爸我媽住在一起時,我光是把杯墊移動不到一吋我媽的血壓都會升高,「拜託你好不好,」她會說:「我已經照我喜歡的樣子排好了。」但是在芬奇家,我可以在我衣櫃的天花板上敲個洞,直通霍璞的房間,而且根本沒人在乎。「你是個自由的人,有自由的靈魂,」芬奇醫生會這麼說。

那麼為何我還是覺得被困住了,難以脫身?(p.284)


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問題在於,我現在終於瞭解到,就是沒有人告訴你哪些事不該做。(p.290)

2 comments:

  1. 你好
    我是一刀未剪童年作者柏洛斯中文部落格版主葛洛里,想轉貼你的文章,不知你是否同意
    附上網址http://blog.ebook.com.tw/ab
    供你參考

    麻煩了

    葛洛里

    ReplyDelete
  2. 只要註明文章的來源出處
    轉貼,沒有問題喔^^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