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5, 2007

【閱讀】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僕のなかの壊れていない部分)
By 白石一文 (Shiraishi Kazuhumi) /陳明姿 王憶雲 譯。
台北:麥田,2006。

為什麼自己不自殺呢?要是沒有被生下來該有多好

主角每天都問自己:為什麼自己不自殺呢?

書中雖採自述的方式,他卻像是個沒有感情的人。全然看不出他對與他有不同關係的女人的態度與想法為何?也搞不清楚他是愛或不愛她們。面對別人的質疑時,他說「我總是顧慮每個人,避免以不確實且淺薄的感情去強壓別人,同時我也時時留意不要讓對方產生錯覺,或者大意地造成對方有如此的情緒。而且,為了確保我一貫的態度,我貫徹施行的鐵則是,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狀況,絕對不以自己的利害為優先,也不與他人做利益交換。」(p.125-126)

直到後半,漸漸瞭解主角遭到母親遺棄的傷害及形塑他的過去。他深信面對慾望,人只是慾望的載體,只能被命運決定。甚至連出生與否都只是母親任意下的後果,也就是說人並非為了什麼偉大特殊的目的而出生,僅僅只是被迫誕生。正如同人不擁有殺害他人的權利,人也不擁有殺害自己的權利,人不是選擇生存而是被迫生存。

對他來說,人性的善與惡沒有意義,因為人無法決定自己要不要被影響,這又是由於人無法獨立而活著。同時也認為,即便決定了什麼也僅僅是對於他人的無謂負擔,因為沒有顧慮到被你決定影響的那個人願不願意被你影響,故他盡力避免自己過於涉入他人生活。這正是我們在閱讀中所感受到的疏離感,與主角女人無法感受到他的心的緣故。

主角幼年被遺棄的後遺症使得他努力想去「理解」人,但不信任「人」是個有溫度,可以去感受的生命。或許這是因為他仍舊無法接受何以母親,這個讓他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會不要他,雖然他可以理解母親當時有自己的苦難與問題要處理,在感情上是怎麼也無法承受這個事實。於是他認為人終究是無法相互理解的,無論再怎麼替對方著想,只能盡量接近,除非你能夠完完全全拋棄掉自我的一切,完全成為那個人才有可能。他相信唯有如此才是解決之道。

問題是他無法,事實上也不可能拋棄掉自己去成為母親去瞭解母親。他陷入困境跳不出來。既無法解決也無法逃開。這是他已經崩壞的部分。之所以尚未完全崩壞,在於他身上有一股力量在與他拉踞。身邊重要的人與他閱讀的文章,在在嘗試告訴他,人必須先愛,先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放開去理解接受他人。

書末他終於知道這些人想要告訴他什麼,卻發現自己離他們好遠。

單純的感想

忍不住要先說一下,封面的設計真是讓人難以接近這本書。

我覺得作者白石一文很厲害,因為他把一個這麼虛無的主題,不但寫得讓人看得下去,也處理得很好。而且我覺得這本書在你對自己產生疑問的時候看也很不錯。某種程度上會找到共鳴,找到一種有人和你在一起的感覺。而那會讓你覺得稍稍比較好過。

人總是需要支持的,不是嗎!

***

人們總是說必須正面思考、老了也要好好活著等等,但是最好自己這樣想就好,不要去勉強他人。不需要每個人有志一同想法積極,不需要每天都生氣蓬勃地活著,陰沈過活也無妨,醉生夢死了結也無所謂。要怎麼思考,怎麼生活,隨個人高興,反正人生在世就是無法事事如意,不如意的時候就只能死心。(p.80)

我和母親的死亡一事其實什麼關聯也沒有,於是我決定讓母親在接下來所剩的一、兩年裡,就像她以往那樣一個人過活即可。(p.183)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我無法理解我該說的話為什麼由母親說了出口。她突然在我眼前蹲了下來,我拉著職員的手,母親像是要搶回我一樣,把我抱了過去,邊哭邊反覆說著:「對不起,對不起。」於是我才瞭解自己並非幹下壞事。被緊緊抱住我幾乎不能呼吸,腦中一片空白。

那個瞬間,我第一次覺悟自己被母親遺棄。

人類遇上真正慘烈的事情,根本就束手無措,哭也哭不出來,笑也笑不出來。唯一能做的事只有恐懼。

我一邊被母親抱著一邊因為恐懼而不停地顫抖。(p.229)

1 comment:

  1. 恩,真有意思.這本書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喔.看了此書之後,便開始收集閱讀白石一文這位作家的著作.真的會讓原本就深沉憂鬱的我,有種深深的共鳴在心中幽谷回響著.
    --宏--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