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閱讀】以學術之名-《失控的邏輯課》

《失控的邏輯課》(Obedience)
By 威爾.拉凡德 (Will Lavender)/ 吳宜潔.曉陽 譯。
台北:臉譜,2008。


「我們可以來測試一下。」威廉斯說,「如果我說只要有人不在角落用頭頂地倒立站,他這門課就會被當掉,你們會照做嗎?」

「不會。」瑪麗看到丹尼斯臉色發白--她知道他在說謊。

「好,」教授繼續說,「如果這所大學最有權勢的人,譬如說歐曼院長,現在突然走進來,跟你說如果你不去扯巴特勒同學的頭髮就會被退學的話,你會去做嗎?」

「嗯,反正又不是我的頭。」丹尼斯說。(p90-91)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首先,故事的基本設定很好玩。大學裡開了一門叫做「邏輯與推理204」的課,看起來應該是營養學分,實際上卻沒那麼容易拿到學分,還與一般有著課程大綱、教材、指定閱讀書目的課程不一樣。在第一堂課裡,教授只出現10分鐘就下課,原因不是他拉肚子也不是誰有什麼急事,而是他宣布「發生了一樁謀殺案。」學生們必須在課程結束前,依據他提供的線索找到身陷危險處境的波麗,不然波麗會被謀殺,當然學生也會被當掉。

其次,劇情翻了好幾翻。如同威廉斯教授每週提供「關於波麗」的新線索一般,劇情也在「尋找波麗」的基本建構下發展,從「波麗故事的全貌」到「波麗與真實世界的關係」以至於最後謎底揭曉的「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讀者隨著書中主角的腳步,由發現謎題,有限的線索建立假設、確認、發現新線索、推翻假設、建立新的假設等持續重複循環,直到最後,作者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以學術之名任意玩弄人心的社會/心理驗證故事」。

最後,雖然故事最後揭曉了波麗實驗的目的,但那只是個掛名的名目。故事實際的女主角是瑪麗,真正要說的是一個關於「Obedience」(也就是書名)的故事。Obedience 是服從、順從的意思。「服從」從來不是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概念,必然與「權威」(Authority)連結在一起。 在書中,服從以一種相較隱晦的方式呈現,卻是貫穿整本書與故事推移的動力。簡單來說,如果不是瑪麗對於取得學分與對於權威人格的好奇與著迷,波麗實驗最終將會失敗,不要說實驗了,甚至連故事都會走不下去。這也是為什麼書中會出現「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又稱為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的原因。

作者在後記中說得更清楚:

在我任教的五年當中,我注意到學生常有一股怪異的、無法解釋的衝動,忍不住去做所有我要他們去做的事。我常感覺到,當我往教室前面一站,無論我告訴他們什麼事---任何事---,他們都會同意。(p.4,別冊。)

我認為這個故事之所以精彩,除了上面所說有趣的故事設定、劇情多翻、結局合理與有著整合的中心思想外,還在於他將人心在面對權威時不自主服從的行動,從高處拉到我們可以理解接受的層面。畢竟,誰能摸著良心說我們從小到大一點都沒有想要討好老師的想法與行動呢?只是隨著年紀有著不同的自願與非自願服從程度。

對於社會心理學有著偏好的,推薦一看喔。

  • 相關連結:

◆ 《失控的邏輯課》活動網頁:【一個神祕謎樣的教授,一道關乎人命的習題,一門詭譎難測的邏輯課……】
◆ 臉譜推理星空《失控的邏輯課》介紹:【威爾.拉凡德:失控的邏輯課】
【米爾格倫實驗- 維基百科】

2 comments:

  1. 謝謝介紹

    這兩天在書局翻到這本書

    覺得設定的很有趣一下子就讓人進入情況了

    不過好像還沒有很多人分享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