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0, 2007

性別玩同:茱蒂斯.巴特勒

【性別玩同: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Philosophical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Directed by Paule Zajdermann
2006/法國/紀錄片/52min


大師風範

為了學生時代就很喜歡的 Judith Butler,特別抽空跑去看了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片中充分顯現Bulter的魅力,讓我們得以親近與認識Butler的基本思想與學者風範。看完,不禁覺得還好有來看片子。要是可以親眼、聽耳聽到她的演講,那更是要昏死了。我想,這算是某種大師崇拜吧。

文章中所展現的Butler已經讓人無法自拔,沒想到活生生的她同樣極具魅力,真的很帥。寫到這,在you tube搜尋Butler影片的同時,恰巧發現另一位我同樣非常喜歡的學者 Slavoj Zizek 的身影,兩人同時出現在2006年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座談會裡。Zizek超強,我超愛他寫的書。沒想到 Zizek是一位留著大鬍子,言談之間肢體動作很多的大叔。真可愛。不過我英文不夠好,即使連續看了兩、三次,我仍完全聽不懂他說的英文,唉~英文聽力有待加強。

特別有意思

以下是我覺得她在片中提到有趣的東西。要先說的是,這是我看到與認知到的內容,經由轉化,或許在描述與理解上與她的想法有誤差,那只能怪我學藝不精了。

  • 兩個人的婚姻制度

記者問到,同志婚姻是否會為婚姻制度帶來改變。沒有直接的回答。她說婚姻是性慾組織化(sexuality organization) 與血緣關係的組織化 (kinship organization),But why two? Why must two? 為什麼一定是要兩個人,說到這,她跟記者都笑了,我笑了,隔壁的妹妹也笑了。

  • 流變的身份認同

提到身份認同 (identity),她由 Simon de Beauvoir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拉出,她問,(我的說法)什麼樣的穩定狀態,我是一個女人,或是我必須不斷地朝「女人」方向努力,沒有結束的一天。進而認為身份認同是一種「becoming」流動/流變的概念。

她說有某些人說,他不要聽任世俗的期望,他想要「成為自己的樣子」,Butler覺得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沒有人的樣子/認同是已經完成的,一旦就是怎麼樣的時候,那是他死的時候。認同永遠是未完成與完成中的狀態,影響來自於與他人的互動,所以要對未來保持開放性。

真有意思!我覺得有些時候很容易困在外在環境而忘記某些其實基本而簡單的事情。眼睛被矇上而不斷團團轉,直到自己昏頭還在那哭喊著說,要轉,只因為妳所接觸到的訊息讓妳覺得妳該要這樣轉。

  • 污名的認同

對她而言,homosexual是一個醫學上的名詞。她10多歲時,開始喜歡上1、2個年輕的女孩時,驚覺到沒有任何名詞,只有這個名詞可以拿來形容她,但同時她被迫要去承受這個 word帶來的社會污名,她問,這就是「我」嗎?而當時沒有任何的支援社群,使得她必須去抗拒這個 word與她的 act之間的關連。這部份之所以有趣,是因為我覺得她很清楚地表達出「分類」、「命名」及「認同」,與其說是認同的掙扎,不如說是她拒絕被分類,被宿命的被分類。

題外話

腦袋,真的是最好的春藥。


***

「性別玩同:茱蒂斯˙巴特勒」在女性影展的介紹網頁:請點擊此處

以下是這部紀錄片的前半部份。


Online Videos by Veoh.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